走访新县缅怀革命先烈 深入老区感知时代发展
时间:2009-04-13 | 浏览: | 来源:



4月11日至12日,公司本部二十多名干部员工走访革命老区,即“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河南新县,大家以崇敬的心情缅怀革命烈士,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深切感受老区的巨大发展。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当年的新县正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黄麻起义的策源地、坚持大别山红旗不倒的中心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落脚地,这块土地上先后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主力红军,培育了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等93位叱咤风云的共和国将军和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献出了吴焕先、高敬亭等5.5万优秀儿女的宝贵生命,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将军县。
11日上午,走访团首先抵达许世友将军故里“许家洼”。顺着青石砖的台阶,大家来到了位于好汉山来龙岭,在两棵古老苍劲松树掩映下的将军墓地,许世友将军为新中国革命事业戎马一生,在久别家乡之后魂归大别山,长眠在故乡的苍松翠柏之间。聆听着许世友将军传奇的一生,大家怀着崇高的敬意向将军深深三鞠躬,并敬上将军十分钟爱的茅台酒。随后,大家参观了许世友将军故居,瞻仰了见证着革命战争岁月的历史资料和将军一生获得的厚重奖章,以及将军自己收藏的高达万枚的各种毛主席像章等。
离开了将军故里,大家又来到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走近博物馆,气势恢弘的大门上是前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的“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讲解员从《风云大别山》到《将军的摇篮》再到《今日新县》,让大家深入了解到革命前辈们在血与火的斗争中谱写的一曲曲气壮山河的动人诗篇,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的不朽贡献,从鄂豫皖苏区初步形成的奋起斗争,到新集成为鄂豫皖苏区首府的大放异彩,从坚持大别山斗争的红军重组,到迎接全国革命胜利的红旗不倒。在血与火的斗争中,苏区共走出了349位将军,留下了董必武、徐向前、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动人诗篇,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展厅中,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件件珍贵文物,一排排清晰文字,向我们讲述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的一路艰辛。馆内还陈列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和全国唯一保存下来的当年书写在青砖墙上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土地法令草案》,当年的飞机和写在青砖墙上的土地法令草案已发挥不了它们以往的作用,但它们却记载着历史,激励着后人前行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新县人民继承和发扬的老区光荣传统,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发挥山区优势,建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实施兴工强县,培育了羚锐上市公司;突出自然特色,建成了独具魅力的红城;开发劳力资源,打造了涉外劳务品牌;树立一流标准,形成了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全县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过缅怀、聆听老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和英雄烈士的感人事迹,大家更加了解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与现状,深切感受到今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用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换来的,今后只有在本职岗位上踏实工作、拼搏创新,为民族强盛、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积极、应有的贡献,才是对革命先烈遗志最好的继承和发扬。